Mobile menu
从一座城市转型实践看长江经济带怎么样应对经济承压——疫情之下产业“转”向何方?

来源:乐鱼网.com    发布时间:2024-04-04 22:00:45

浏览数量: 1

  江流无声,动能澎湃。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践行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发展“五新三主”新使命的关键一招,也是保持经济稳中求进、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的迫切需要。加速转型,这是身在发展窗口期的地方经济规划者们的共识,但究竟该向何方继续冲刺?

  江苏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今年3月,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印发《江苏省全方面推进落实长江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任务行动方案》,提出了加快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全面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在各类经济榜单中有“中位突进”的概念,中位者既可以“上”,也容易“掉”。常州,正是江苏沿江8市经济体量上的“中位城市”,前不久,记者走访常州及省市有关部门,通过一座“工业明星城市”的转型实践,探索如何在国内疫情反复冲击和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交织影响下,增强长江沿线制造业竞争优势和产业韧性,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五一假期,挖掘机作业的阵阵轰鸣声中,常州市金坛区蜂巢能源锂离子电池四期项目正抢抓工期,建成后规划年产能50GWh动力电池,生产线%以上。

  “我们坚持战略定力,用智能化为制造赋能。”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说,在国家扶持新兴起的产业的战略需求下,蜂巢能源以研发无钴电池等新产品、应用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立身之本”,即使在行情不好时公司也没有减少研发投入,没有减缓现代化工厂建设的步伐,“正是这种创新思维、智造转型思维,让公司在疫情期间快速地增长。”

  企业向“智”发力,“链”就了常州这片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热土”。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常州已呈多点开花、链式发展形态趋势,包括比亚迪、理想汽车、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厂”,在常州均有布局。

  装备制造是常州产业另一大特色和优势,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52.6%。在江苏国茂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车间能够正常的看到,一条条精益生产线取代了几十年的传统作业模式,所有零件加工设施按U型科学排布,每道工序都被切割成一个个工位,每个工位两分钟内就能完成一个作业。

  “除了‘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生产车间还通过‘数字大脑’操控生产全流程,只需盯着整个企业的车间云图,就能‘一屏统管’。”国茂减速机公司总裁徐彬表示,公司正探索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建立大规模按需定制离散型制造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引领上下游企业应用推广。

  疫情影响下,机械制造业景气度会降低,但江苏嘉轩智能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智改数转”过程中,从始至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边瞄准绿色低碳,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以永磁电动滚筒这一“独门绝技”傲立市场;一边锚定智能化、数字化,自主研发智能柔性生产线,搭建属于自身个人的“集成大脑”,实现日产9台套永磁电动滚筒,在疫情下保证了爬坡量产。

  一家家“逆势上扬”的企业,证明了“智改数转”对经济韧性的有力拉升。今年以来,常州工业生产态势总体向好,尽管自3月起,受疫情影响,该市工业公司整体开工达产率下降,但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累计增长8.1%,高于全省平均1.7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3%。

  常州也成为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下,长江沿线地区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缩影。一季度,江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9%和9.1%。工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9.3%和48.4%,成为全省经济“稳中有进”的支撑。

  一场疫情,暴露出谁在“裸泳”,一座城市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国家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标杆示范项目、省级“5G+工业互联网”全连接工厂、省级示范智能车间……走马常州,可以很容易在一家家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和车间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

  在常州纺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智能机器人在生产中“大显身手”,孔径能做至0.03毫米,效率比原来还提高30%。“抓住‘专’‘精’,我们拥有属于自身个人的25项喷丝板制造技术;抓住‘特’‘新’,高端产品中有3项为世界首创。”作为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董事长查道寅表示,今年将加大对圆孔、斜孔的试验攻关力度,继续提高智能化水平。

  “去年,常州出台‘工业智造14条’,培育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打造‘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链梯队。”常州市工信局先进制造业推进处处长周忆峥介绍,随着“常州14条”落地,2021年该市7家企业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达24家,数量居全国设区市第一,新增1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历年新高。这些“国家队”成员,则成为一条条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作为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市”,常州早早开始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对外经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逐年稳步增长,成长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

  竞逐数字赛道、全力“智改数转”,是这场“转型拉力赛”中的最新一站。“我市坚持以清单化管理、梯度化培育、精准化服务加速打造‘智改数转’标杆示范体系,引领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常州市发改委工业高技术处处长汤文忠介绍,目前,常州已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5家、省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车间165个,均位居全省第3。

  沿江望去,各地在产业版图上纷纷“出招”——南京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布局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无锡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一业一标杆”,培育特色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南通推进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

  眼下,长江两岸加快“两化”布局,城市间着力产业升级转型的“比拼”,为区域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活力,成为长江三角洲产业整体跃升的“点睛之笔”,也成为抵御风险、逐鹿全球最有力的“武器”。

  今年以来,全省经济稳步复苏,前两个月出现积极变化,但进入3月,受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疫情“倒春寒”影响,市场预期出现较动,工业经济主要运行指标增长态势受阻,进入4月,经济发展形势更趋严峻。承压而行,如何确保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目标的实现?

  江苏沿江城市带和跨江城市群是经济先行区,既有先行区面临的体量大、转身难的“老麻烦”,也蕴含着最有条件、有能力谋转型的“新动能”。未来已来,即便是受到国际形势和国内疫情的双重影响,这场转型也不能停下甚至“减速”。冲刺的关键,是要与各地产业基础条件、现实需要和未来方向充分结合。

  沿江各地已形成共识——聚焦眼下,要全力推动复工复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而放眼长远,则需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省发改委长江经济带发展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我省制定出台了全面提升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水平指导意见,分行业分领域制定实施数字化转型方案,突出抓好5000多家规上工业公司“智改数转”。下一步,将快速推进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更高水平开放合作等重点工作,完善协调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好优化空间布局,打通制约资源要素流动和经济循环的阻碍,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提醒,除了各地“独舞”,还要推动“齐舞”,“着重强化政策推进合力”。这就既充分的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注重各项政策举措的系统集成与一体推进,使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产业(企业)需求及国际竞争力提升之间紧密衔接;也要出台针对性产业链图谱并编制招商地图,以避免现有集群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明确,招商乱、乱招商等现象,用差异化政策来调控不同集群之间招商环节恶性竞争,用主导产业彰显集群特色。

  我们也期待,通过一家家企业“智改数转”谋转型、一个个地方政府集群聚链竞速新赛道的探索实践,能够让长江经济带真正变成守住我省经济命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安全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